一、什么是“毒疮”?
皮肤上带有毒性的肿烂溃疡病。如:脓疱疮,疖子,痈疽,口疮,褥疮,须疮,蛇盘疮等。
二、什么是“脓疱疮”?
脓疱疮又称黄水疮。本病是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,容易在儿童中流行,具有接触传染、自身接种的特性。好发于夏秋季节,尤其是多汗闷热的天气。
三、为什么儿童易患“脓疱疮”?
小儿皮肤细嫩,局部抵抗力差,易受伤害而发病;加上气温高、湿度大,易使细菌在体表生存、繁殖和侵入,以致发病。患有痱子等瘙痒性皮肤病,易反复搔抓,皮肤受损,使细菌易于侵入,且皮损损伤之渗液、渗血成为细菌良好培养基,利于细菌生长繁殖。另外有时新生儿、婴幼儿照料不周,如用塑料布包裹,或衣服穿得过厚,致使通气不良,不利挥发汗水,使皮肤湿度增加,浸渍皮肤表面,造成糜烂、潮湿,利于细菌生长繁殖。故儿童易患脓疱疮。
四、如何治疗“脓疱疮”?
1.局部治疗:对水疱或脓疱,用消毒针穿破,以无菌棉球吸疱液,避免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。然后用抗生素软膏、莫匹罗新软膏等外涂,对患者衣物、玩具、用具等消毒清洁,防止扩延。
2.全身治疗:酌情选用敏感抗生素,必要时做药敏试验,然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。加强支持疗法,补充维生素。
3.中医中药:黄连解毒汤,五味消毒饮,银菊露等内服,外用鲜马齿苋、紫花地丁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煎水外洗,湿敷。也可使用“季德胜蛇蜕软膏”。
五、什么是“疖子”?
疖与疖病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深部和毛囊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。多发于炎热季节。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。
六、诱发“疖子”的原因?
皮肤不洁、高温、潮湿多汗及局部皮肤擦伤等为发病诱因,身体抵抗力降低、体弱、贫血、糖尿病、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容易并发此病。
七、“疖子”的临床表现?
疖初起时为毛囊性炎性丘疹,以后渐增大成红色硬结,局部红肿热痛。以后结节渐成熟变软,中央顶端出现白色坏死脓栓。破溃后,排除脓液和脓栓而渐愈。附近淋巴结肿大。重者可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不适等症状。
八、什么是“痈”?
由金葡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急性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,多发生于成年人,男性多于女性。
九、“痈”的临床表现?
原发损害为弥漫性浸润性斑块,表面呈紫红色,紧张发亮,以后渐扩大直径可达10cm或更大。继而开始化脓及组织坏死,脓液自多个毛囊口排出,皮肤上出现多个脓点及脓栓,最后脓栓及血性脓液同时排出以后肉芽组织生长、结疤而愈。全身症状较重,有寒战、高热、恶心、头痛、全身不适。重者可继发败血症而死亡。
十、面部“毛囊炎”、“疖子”能自行挤捏吗?
发生于面部的毛囊炎、疖,特别是靠近口鼻的部位,如受挤压,病原菌易通过血管进入血液,导致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,甚至脑脓肿。故发生于面部的毛囊炎、疖不能随意挤捏,以免造成不良后果。
十一、反复发生“毛囊炎”、“疖子”者要注意什么?
增强抵抗力,讲究卫生,剃刀和毛巾要勤烫、消毒。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搔抓。摩擦复发性毛囊炎患者注意有无糖尿病、贫血或全身疾病,若有应予相应治疗。患者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品,少吃动物性脂肪,避免与油脂、沥青接触。发现小毛囊炎早期治疗,以防导致疖病。
十二、什么是“口疮”?
口疮又称复发性口疮或复发性口腔溃疡,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周期性复发圆形或椭圆形的疼痛性浅表溃疡,主要分布在舌、唇、鼻、颊、腭等处,一般10天左右自愈,是一种不传染,不恶变的良性损害。
十三、“口疮”的病因是什么?
口疮可能与病毒、细菌感染、营养缺乏、内分泌紊乱、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。祖国医学认为与火有关。
十四、什么是“褥疮”?
褥疮(席疮),也称压迫性溃疡,是由于营养血供与机体组织发生血流障碍的未期结果。
十五、“褥疮”的病因是什么?
褥疮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,可分为外源性,内源性,突发性,继发性等类型,多数支持褥疮的主要因素是长期受压迫不活动所致,是重症卧床病人的杀手。
十六、什么是“须疮”?
须疮由细菌引起的胡须部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。治疗局部可用抗生素软膏。重者可应用抗生素全身治疗。
十七、什么是“蛇盘疮”?
中医称“缠腰火丹”,西医称为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,由潜在体内的病毒复发所致,是一种同时损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病。
十八、“蛇盘疮”的临床表现?
皮肤损害为集体性米粒大小的发亮水疱,排列成带状,间有出现丘疹、大疱、出血、坏疽者。有程度不等的刺痛感、疼痛感。局部淋巴结常肿大,有压痛,严重可伴有发热等。病程通常2~3周,一般愈后不复发,但神经痛则有持续12个月或更久。
十九、“蛇盘疮”的治疗原则是什么?
抗病毒、止痛、消炎、防止继发感染、缩短病程。